地鐵隧道頂部滲漏水的情況屢見不鮮,如果不能找到滲漏的原因,采取正確的解決辦法,很難徹底根治。那么地鐵隧道頂部滲水怎么處理?本文從實戰角度出發,分析地鐵隧道滲漏水的原因及解決辦法。
隧道頂部滲水原因
施工原因是軌道交通滲漏水的主要原因。 在施工過程中, 施工單位安裝防水板及防水卷材時,未嚴格按照設計要求施工或施工質量控制不嚴,防水設施破損,造成隧道內大范圍的滲漏。
隧道內的混凝土多為防滲混凝土,在混凝土拌和、澆筑、振搗過程中,出現了混凝土離析、松散不密實等問題。 或因混凝土養護、拆模時間控制不到位, 混凝土內部出現貫通細小裂紋或表層麻面,未能起到有效防滲作用而造成以點、線為主的滲漏水問題,且混凝土長期處于潮濕狀態。
處理方法
1.鑿槽封閉
對于大面積滲漏水,應將整個滲漏面鑿深 10~ 15 cm,封堵滲漏面內的滲漏部分,封堵材料一般采用無機堵漏材料。 對于施工縫或裂縫滲漏,可沿施工縫或裂縫長度方向剔鑿 V 字型的溝槽,深 10~15 cm,采用與大面積滲漏水相同的方式對滲漏點封堵, 待封堵完成且無繼續滲漏后,表面施防水砂漿抹平溝槽。
2.注漿堵漏
注漿堵漏是地鐵隧道常用的施工堵漏技術,常見的施工順序為: 確定滲漏水位置→表面清理→沿滲漏點鉆孔→清理鉆孔→在鉆孔內埋設注漿針頭→封縫→使用高壓注漿機注漿→剔除注漿針頭, 修復針孔→施作防水保護層。
對于水平裂縫的滲漏水,注漿順序應為一端至另一端,順序注漿;對于豎向裂縫的滲漏水,注漿順序應由高至低。 軌道交通注漿堵漏作業應按照先小后大、先高后低的原則順序施工,單孔注漿量以最終的注漿壓力為準。
為了有效的治理站臺混凝土結構的滲漏水,采用了超細水泥化學灌漿辦法進行大面積的壁后灌漿,在壁后形成包裹混凝土的帷幕。
滲漏部位的結構層出現裂縫及蜂窩滿足不了阻擋水流通過的要求,由于地下水流的沖刷作用壁后地質與混凝土層間出現液化及原防水層失效。
采用壁后化學灌漿就是要讓水泥及化學漿液在壁后疏松間隙層充填、壓密擴展形成抗滲的固結體,壁后混凝土層與粉質粘土層間間隙、碎石墊層等充填固化成不滲透水的復合固結體帷幕,有效阻止水流通過。同時帷幕與板底、地梁、承臺板、側壁等部位粘結在一起形成復合防水整體,整體防水帷幕加強了防水的有效性,加強了承臺、地梁及板的結構穩定,從而達到控制結構板滲漏水的目的。
3.集中引排
如滲漏水較多,施工時間受軌道交通運營時段的影響,不宜采用注漿堵漏等方式整治滲漏水時,可采用鉆孔集中引排、通過軟管或接水盒等方式將水引流至排水溝內。對于顆粒易流失的圍巖,不宜采用集中疏導排水。
以上就是地鐵隧道頂部滲水原因及解決辦法,具體還需結合工程實踐,繼續優化防水堵漏工藝,總結滲漏水整治存在的問題,彌補材料及工藝上的不足,采用適當的方式綜合治理軌道交通隧道滲漏水問題,保障運營安全。
本文首發于金湯堵漏,轉載請并注明出處:http://www.3s-cqtz.com/news/1204.html,預約施工請聯系我們。